青葱汇官网 登录 | 注册 你好,,退出
1730430
524人正在观看

甘堡藏寨非遗“博巴森根”研学基地

地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联系方式:18982926383

关于“甘堡藏寨”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区理县甘堡藏寨位于理县甘堡集镇西北方向,在孟屯河的北岸,属于河坝村。新317国道经过甘堡村,甘堡组距县城6公里,海拔1800米左右,属于干旱河谷和半干旱河谷气候区,四季分明,冬长夏短。
   清初甘堡藏寨嘉荣藏语称为“甘堡甲穹”,意味“山坡上的百户大寨”,是阿坝州最大最集中的藏族村落之一。甘堡藏寨的民居、官寨全为石头建筑,整个村寨依崖而建、栋栋相连、户户相通,却与羌区和其它藏区建筑取材有别。甘堡藏寨居于坡地,无山石可采,故多取杂谷脑河中鹅卵石和句型石包为材。2007年国家考古学家来考察称赞甘堡为“石头垒成的部落”。

微信图片_20200316095520.png   甘堡村独有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巴森根”,更是四川省理县嘉绒藏族地区甘堡藏寨所独创独有的民间大型叙事性群众锅庄舞蹈。“博巴”藏语意为“藏人”,“森根”藏语意为“狮子”。该舞蹈产生于19世纪中期(清道光年间),是从东南沿海归来的屯兵们为纪念他们抗击英军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的战友而创作,歌颂了屯兵骁勇善战的英雄形象,充分表达了藏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2006年底成功申报为理县第一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12年成功申请为国家级AAAA级景区。如今的甘堡藏寨,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新的旅游方式,策划并推出了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娱乐项目,把悠久的屯兵文化、神秘的宗教文化、古老的农耕文化、独特的石头文化展示其中2018年,在非遗传承人侯崇贵老师倡议下,开设了青少年“博巴森根”研学实践体验课,将这一浓郁藏族文化的精髓继续发扬光大,也为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大团结提供了另一个方式的课堂。

微信图片_20200316095313.png

关于“博巴森根”

 博巴森根藏语意为“狮踞龙盘的藏人”,它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甘堡村独有的一种舞蹈,以嘉绒藏区的四土锅庄形式表现清代道光年间五屯(今理县所辖杂谷、甘堡、上孟、下孟、九子等地区)的历史文化与生活风俗。 
  博巴森根是藏族屯兵为纪念抗击英军的战斗和战斗中牺牲的战友而创作的,它通过对屯兵骁勇善战精神的歌颂,表达了藏族人民的爱国情怀。博巴森根活动在每年的端午节举行,届时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参加。舞蹈分为两部分,整个表演过程约需两小时。第一部分由领舞者手持串铃,带领众舞者边唱边舞,绕圈而行。领舞者领唱一遍,众舞者跟唱一遍,唱完一段后,开始进入“钻”的环节。两位舞者右手高抬,领舞者从中钻过,其他舞者依次跟随,边唱边钻。其后即是“扭”,每一位舞者左手与前面舞者的右手相握并搭靠在前面舞者的右肩上。然后再开始“解”,舞者从“扭”的动作回复至手牵手状态,在此过程中逐步将领舞者围在中央。舞蹈第二部分由德高望重者在圈中央独唱,众舞者原地蹲坐倾听、复唱。演唱完毕,舞者齐声欢呼,抛撒龙达,以祈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博巴森根沿用了嘉绒藏区古老的四土锅庄(藏舞中以西藏的踢踏、巴塘的弦子、四土的锅庄最为世所称)的表演形式,将之与藏族屯兵纪念仪式融为一体,形成了先舞后叙的嘉绒五屯锅庄,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博巴森根曲调简洁明了,采用民族调式中的“商”、“宫”二调式,并在舞蹈中创造了“钻”、“扭”、“解”等形式,独创了由领舞者叙事性演唱、众舞者倾听的表演形式。这些独一无二的浓郁的地方性、时间性等特色的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近年来,由于传统生产方式变化,主要经济支柱的改变,人民生活习惯的演变等原因,博巴森根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急需抢救保护。 


微信图片_20200316095533.png

微信图片_20200316095715.png

非遗传承   民族的就是世界 的!在景区非遗“博巴森根”传承人侯老师的帮助下,甘堡藏寨景区联合青葱汇简阳运营中心开发了一系列适合广大青少年传承优秀藏族优秀文化,展示甘堡藏寨丰富的人文景观的社会实践研学课程。青少年学生们来到这里通过老师对“博巴森根”及其“屯兵文化”的讲解,学习巩固“博巴森根”唱词,亲自体验屯兵文化下的餐饮、服饰、舞狮、剪纸、煨桑祈福加深对藏族历史的了解--唱词中叙述屯兵行军作战的经历,隐颂着屯兵文化影响下特有的爱国主义精神,-博巴森根锅庄舞的演出上,能够看出是当年人民战争的艰辛历程,用传统舞蹈形式将保卫祖国的历史完整的呈现出来,告诫我们不要忘却曾经流血牺牲的儿女。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大团结的情感悠然而生,从而给人们留下一次难忘的记忆!

微信图片_20200316095553.png